精益管理(Lean Production Management),指的是一种企业管理方式。
精益生产是麻省理工定义的;他们在一项名为“国际汽车计划”的研究项目中,通过大量调查对比发现,丰田的生产组织、管理方式是最适合现代制造业的生产方式,称之为精益生产。
精益生产的生产组织方式称准时生产。
精益生产的生产管理方式称精益管理。
功能;保障全员积极参与改善,增加改善量、持续性。
途径;改变员工的行为习惯,保障全员积极参与改善。
目的;简单、快速、持续提高效率、品质,缩短交货期,减少浪费。
全世界只有三种;建议系统(适于日本企业)、BSC(适于欧美企业)、SCI(适于中国企业)。
随着精益生产拓展到整个产品价值流,精益管理也不再限于生产管理,而是拓展到研发、设计、技术、供应、设备、销售等各个层面。
精益生产又称准时生产。
精益改善的基础是全员积极参与改善(如TQM、TPM、一个流、5S等)。
由此可见,精益生产有两大特征:
1.、生产组织;准时生产。
2、生产管理;能“保障全员积极参与改善”。
即;精益管理是“能保障全员积极参与改善”的管理方式。
日式精益管理
60年代,大野耐一发明了改善效率、品质,降低成本的方法,后人称之为《精益改善工具》。
在推动员工改善方面,靠“自上而下强压式”推动。
时间一久,员工抗拒改善、应付改善,改善量小、持续性差,效果很不理想。
70年代,改善思想之父、精益之父今井正明发明了《建议系统》。
《建议系统》通过改变员工的行为习惯,使员工“不断提建议”。
然后,相关部门评估、实施建议,从而获得大量改善。
因此,改善量大幅提升,且大量改善自动持续进行。
欧美式精益管理
80年代,《建议系统》带来的效益已举世闻名,欧美企业开始学习。
最终发现,无论怎样努力,《建议系统》在欧美企业无法落地。
92年,哈佛大学发明了BSC,用BSC代替《建议系统》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BSC通过改变管理者的行为习惯,使管理者成为持续改善者,从而提高改善速度、持续性。
中国式精益管理
以前,中国没有精益管理技术,靠“加强管理”推动员工改善。
因此改善量小、持续性差,管理成本大。
2018年,今井正明弟子、天成精益杨美莲博士发明了SCI,解决了这一问题。
SCI融合了《BSC》、《建议系统》原理、技术,既可在中国企业轻易落地,又同时具备《BSC》、《建议系统》功能。
一方面,SCI中的BSC改变管理者的行为,使所有管理者立即成为持续改善者。
另一方面,管理者按行为矩阵模型(建议系统技术)改变员工的行为习惯,使员工不断变快、变准、变严谨,或者有某个改善行为。
因此,员工改善量大幅提升,且大量改善自动持续产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