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余开亮、李满意
◆ 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寄托,医学上对其心理上的慰藉、有助精神健康等作用早已有所定论。尤其对心理负荷很大、人生遭遇重大挫折的人和心血管病患者,宗教的精神疗效是非常显著的。
◆ “第一要有信心,无所畏惧。第二要有愿心,有自己志愿要尽力之事,念念不忘。如此自然从容静定,精神宁敛不散,而身体气血得其养矣。”
◆“一个人遇事动不动就气盛、发怒,势必肝火攻心;如气盛不得呼和不外露,则又积郁于内腑,两者都作肝劳神,有损健康,所以说气平清淡,自长自消,算是人生身心锻炼的一项功夫。”
命运往往充满戏剧性。有的人吃尽各种稀奇古怪的补药,想长寿却不能;而梁老“不求长生,不虚此生”却偏偏享有高寿。其实梁老生性瘠弱,多罹灾病。天气还没寒冷,手脚却经常是凉的,后来练习气功后才好点。
五六岁时,患有头晕目眩症,只要一发病天地旋转坐立不稳,一定得安静地躺在床上才算好;到了七八岁,虽然也能蹦跳玩耍但还是不如别家孩子活泼可爱。有一次,他学别的孩子那样盘杠子,一不小心跌了下来,服了药后才渐渐苏醒,从此后不敢轻易参加比较剧烈的运动。父母亲长都怕他不会长命所以非常疼爱。
当时可能谁也没想到,梁老能享受95岁的高龄,而且老来无病痛之苦。秘诀在哪里呢?这就是梁老一贯就有的好精神。1972年在给梁培昭(梁老长兄的次女)的信中,梁老说:
我现在身体这样好,全从精神而来。我思想通畅,丝毫没有什么窒碍迷闷之处。同时精神振作,有用力的方向,有充分信心地在写《人心和人生》一书。饮食起居有节制、有规律(饮食要少不要多,完全素食),同时身体每日有一定的活动,不偏于用脑。心气很壮,便把身体带着健康起来。我非要昭学我,此非昭侄所能学。但要以心(即精神)带动身体则是一条不易之理。你终日忙忙碌碌于琐碎事务,心要超出来,不要埋头去干活。此须于人生有较深较高的认识,而后心境才得超脱旷远。
可见有节制的饮食、有规律的运动和长期的好精神,这是梁老健康长寿人生的三大秘诀,其中好精神尤为重要,因为饮食和运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养好精神。而梁老的好精神除了饮食和运动之外,最根源的还是他虔诚的宗教信仰、坚定的生活信念;淡泊的处世精神以及超脱的哲人性情。所以在跨越两个世纪的政治风云变幻、人生命运跌宕起伏之中,梁老始终是那么精神抖擞、那么平和洒脱。
1.宗教信念长寿支柱
随着工业社会的纵深和宗教政策的稳定,人们都在普遍关注宗教的内在价值。而且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寄托,医学上对其心理上的慰藉、有助于精神健康等作用早已有所定论。尤其对心理负荷很大、人生遭遇重大挫折的人和心血管病患者,宗教的精神疗效是非常显著的。
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,自西汉末年从印度传入中土后便被改造为有中国特色的宗教,所以它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宗教。从古至今,不论是为了长生不死的皇帝贵族,或是为了寻找精神寄托摆脱仕途困扰的文人,还是只求无灾无病的黎民百姓,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佛教。
佛教本身的宽容、劝人为善和仁慈等精神与儒家精神容易契合,因此在中国的魅力千年不减。加上佛门传奇的气功、武术功夫,佛教历来就为养生者青睐。
儒家虽算不上严格的宗教,但它近三千年在中国牢固的礼教统治,其精神支撑作用并不逊于宗教。而且儒释两家在梁老身上得到了辩证地有机统一:儒家讲究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之信念,此乃入世;佛门却要看透悟空一切,超脱红尘此乃出世;梁老却用出世之法行入世之道,不能不说是别具一格的人生。于是儒释的有机结合就成为梁老的生活理念和精神支柱。
梁老多次跟别人谈及,他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做一名佛门弟子;在致朋友的信中说:“我自幼年(无人引导)时辄有出家为僧之想,一生倾心佛法,从小乘进入大乘,大乘菩萨不舍众生,不住涅槃,是出世法而不出世,似我 |